close


◎馬世芳


我的母親陶曉清是資深廣播人,打從1970年代便是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Rolling
Stone)的訂戶。父母臥室的床頭和地上,常常攤著他們讀到一半的書。父親亮軒那邊是
雜文、小說、古籍;母親這邊,枕頭底下便經常壓著一本《滾石》。我自己是到上了中學
,認真聽起搖滾,才慢慢感覺《滾石》的厲害。儘管以我當時的英文程度和音樂知識,大
多文章只能半讀半猜,卻也很長了不少見識。

1987年,信箱收到一本特別厚的《滾石》特刊:他們廣邀各方樂評,選出1967年以來最偉
大的一百張專輯,做為創刊二十週年特別企畫。當年自然沒有網路這種東西,類此資訊極
為珍罕,消息傳播也遠不如現在迅速,這份「百碟榜」的效應,竟持續了好幾年:若干台
灣雜誌曾經抄列這份榜單,唱片行也常把它張貼在店頭,做為顧客採購指南。一時之間,
自詡精進的樂迷人手一份,人人都在盤點自己聽過幾張,彷彿那是一份「搖滾學力測驗」
的考卷。

那年我十六歲,剛上高中。拿著這本特刊,我如獲至寶,從第一頁艱難地讀到最後一頁(
裡面有太多陌生的名字和故事,什麼字典都幫不上忙)。對摸黑前進的初階樂迷如我,它
簡直就是一座高懸的燈塔。

沉澱台灣樂壇的文化教養

那時候的台灣,也正經歷一場「大爆炸」:蔣經國宣布解嚴,壓抑了幾十年的各樣禁忌紛
紛鬆綁,台灣搖搖晃晃進入一段嘉年華式的「集體醺醉」時期,每個人都憋了一肚子意見
要發表,彼時流行起來的卡拉OK,便是最完美的象徵。還有哪個媒介,比流行歌曲更宜於
承載、宣洩那個年代過剩的激情?

1989年,我考進台大。陳淑樺的〈夢醒時分〉和葉啟田的〈愛拚才會贏〉唱遍全島,雙雙
賣破一百萬張。崔健的《一無所有》在六四前夕引進台灣,「黑名單工作室」出版了《抓
狂歌》,全數歌曲遭國民黨禁播。默默無聞的伍佰參加「水晶唱片」的「台北新音樂節」
,在台大舊體育館獻出生平第一場正式演出,我是當天不太多的觀眾之一。這些音樂之新
鮮、熱鬧、勇莽,令我血脈賁張。流行歌曲已和小說、劇場、電影一樣,成為那個時代百
無禁忌的「大探險」路線之一。

我的大學四年,正好一頭栽進這場百花齊放眾聲喧譁的「後解嚴」高潮,台灣流行音樂也
在這段時間開出許多奇花異卉,緊緊扣住了時代的冷熱悲歡。

大學時代讓我投入最多心血的,是一份叫《台大人文報》的校園刊物。我始終記得當年那
期「滾石雜誌百碟榜」,後來也讀了一些「先進國家」編纂的搖滾著述,見識了他們爬梳
樂史、引薦作品的認真工夫,讓初入門的樂迷也能獲得指引,累積屬於自己的「文化教養
」——聽搖滾當然也有搖滾的教養。羨慕之餘,不免癡想:在「作品熱鬧、論述冷清」的
台灣樂壇,我們能不能認認真真把它當成一個藝術門類,沉澱出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文
化教養」?

「專輯」不是歌曲的集合

畢竟年輕,「不自量力」既是缺點、也是優點。我們決定參考「滾石百碟榜」的精神,廣
邀台灣各界音樂工作者,共同選出「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逐張撰寫評介,編成
指南。我央求母親出面,借用她的聲望和人脈,邀請大家共襄盛舉。評選「專輯」而非「
歌曲」,當然是一種態度:我們相信「專輯」應該被視為有機的、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
一堆歌曲的集合。我們相信「專輯中心」的評選方式,更能彰顯「流行音樂做為藝術門類
」的意義。

歷經諸多辛勞,《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終於在1994年冬統整完畢、發表出版,首
刷兩千本很快售磬並再刷。然後同學們陸續畢業、出國、當兵、就業,到刊物都賣完的時
候,已經沒人能處理後續的業務和帳目,我們便讓這本書「功成身退」了——至少當時是
這樣以為的。


探索台灣流行樂史的嚮導

然而這些年,不斷有初見面的人告訴我:《百張專輯》如何開了他們的眼界、是多麼重要
的聆聽啟蒙。他們屢屢敘說當年是如何發願蒐齊榜上全部專輯,如何和朋友一起逐篇評點
、辯論優劣。還有許多做音樂的朋友告訴我:這份榜單和評介,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做這一
行,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後來甚至在台灣以外的華文網站出現完整的「百張最佳專輯
」清單,以「台灣百佳」之名,流傳極廣。有幾本實體書輾轉傳出海外,竟被當成珍品。
不只整份被謄打上網,還有人把一百張專輯的MP3蒐全了,悉數打包上傳分享,做為華文
世界喜愛台灣流行音樂的樂迷有志精進的「自修教材」。

它果真變成許多人探索台灣流行樂史的嚮導,一如1987年那份「滾石百碟榜」曾經照亮我
摸索的前路。那幾個窩在台大文學院地下室寫稿打屁的大孩子,做夢也想不到竟會牽連出
這樣的結果——當年的不自量力,或許真是值得的。十多年後,我們繼續這個計畫,以「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每年的專輯評介做基礎,邀集專業人士,重新評選出1993到2005年
的「新百大」,與整理後的「舊百大」合而為一,成為《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當流行樂遇上網路時代

《百張最佳專輯》自1994年發表以來,台灣音樂產業從高潮到崩盤,規模一路潰縮。如今
到了《200最佳專輯》發表的2009年初,台灣唱片銷售大抵以一萬張為高標,全年發片的
數百種專輯之中,銷售突破十萬張的作品恐怕不到五張。大多專輯的銷售數字,往往還比
不上隨便哪一本小說或詩集的初刷印量。CD淪為「手工藝品」,眼看就要滅種。流行音樂
化為網上流竄的數碼,想聽什麼,一抓一大把,聽完就殺,毫不心疼。當年攢半天零用錢
買一卷卡帶,珍而重之聽了又聽、直到背熟每一段樂句的那種心情,大概很難再有了。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氣氛也從「後解嚴」的鬧熱滾滾,漸漸進入幻滅、分裂、渾沌晦暗的
時期。歌是社會的鏡子,新選出的一百張專輯,多少也反映了這樣的情況:「後解嚴」的
能量在1990年代漸漸耗竭,十幾年來各種類型起起落落:R&B、嘻哈、城市民謠、原住民
歌謠、電音舞曲……然而兼具原創性與續航力、足以引領風潮的指標人物,畢竟不多。歌
壇的「全民偶像」在2000年之後幾告絕跡,市場崩解成細碎的分眾區塊,人人各擁其主,
唱片公司必須深耕「利基市場」,大投資、大製作便難得一見了。國際唱片集團「報表至
上」的企業文化,使「企畫導向」讓位給「業務導向」,唱片愈做愈保守。概念完整、內
容扎實的「專輯」,便也愈來愈稀罕了。


聆聽流行樂的下一個航向

早年的「地下音樂」漸漸發展成後來的「獨立音樂」,電腦錄音普及之後,製作音樂的門
檻大大降低,拮据的預算也能做出品質極好的作品。市場崩盤,反而讓單打獨鬥、個性鮮
明的獨立廠牌,也能和大公司平起平坐,「主流」和「非主流」界線愈來愈模糊。網路抹
平了音樂人和樂迷的距離,現場演出的場景則愈來愈熱鬧。獨立音樂人往往先以密集演出
搭配DIY的網路單曲或EP(迷你專輯)吸引觀眾,勞民傷財的「實體專輯」不一定是優先
選項。1990年代,唱片圈曾經努力嘗試建立另一種由單曲和EP主導的市場,結果功敗垂成
,豈知數位革命竟在多年後成全了這樣的理想。

在這個「歌曲氾濫、專輯貶值」的時代,新選出的兩百張專輯會不會變成「專輯時代」迴
光返照的最後紀念?但願不是。這份披沙瀝金的榜單,確實涵括了許許多多華語流行音樂
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成就。當然在兩百張唱片之外,還有太多精采專輯,聰明的歌迷讀者當
懂得穿越這份榜單,融會自己的聆聽品味。我們但願先「築起可以瞭望的塔台」,前方究
竟是柳暗花明抑或萬丈深坑,唯有張開耳朵,才能獲知航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iota 的頭像
    Lopiota

    季風帶雨浥鵑城

    Lopio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