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說了,我並不很喜歡這部電影。不過看了之後滿多感想。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個故事中的人們都是有病的。爸爸深愛他的孩子們,也
深愛他的妻子;即使被傷得很深很深,最後他還是寧可原諒她,向那個破碎的
愛情屈服。他的浪漫與持才傲物讓他諸事不順,他最愛的孩子成為他惟一的出
口,即使本來他是萬分不願意傷害他們的。
媽媽同樣也深愛他的孩子們,不過或許沒有那麼愛她丈夫。出於對於青春的戀
棧,她不願意留在家庭的桎梏中,於是一次次的出走。但她對孩子的愛又讓她
無法那麼坦然地面對她貪戀自由的情結。她一次次地努力當個好媽媽,但是她
作不到。或許這個真的不是人類的天性之一。
有個焦慮暴躁的老爸和愛離家出走的老媽,小姊姊顯得極度欠缺安全感。於是
她會努力地當個好孩子,努力地試著把媽媽留在家裡,維持她心目中那個美好
家庭的感覺。與之相應的是她對於性事的好奇心與躍躍欲試,甚至拿自家老弟
來「試刀」(但也沒真的發生什麼事啦)。她也是焦慮寂寞的。
真正的主角,家中的小弟,對於爸爸三不五時的急風迅雨與媽媽的中二病(無誤)
倒是處之泰然,或者說漠然以對。對媽媽的態度擺明了就是「反正你到最後還
是會跑掉的嘛...」但漠然歸漠然,他欠缺安全感的症狀可能比他姊姊還來得厲
害,不幸的是這小孩又是個敏感纖細的小傢伙,帶著某種直覺式的衝動與怯懦,
於是鬧起彆扭來就挺麻煩的。
你說,這不是一家四口都有病嗎?
可是回頭想想,現代社會的人們不都也有著類似的病徵嗎?除了現實生活的種種
壓力,同時也被人際關係下的焦慮約制,陷溺其中。不安全感與對愛的渴求成了
許多人生命中最大的陷阱,大家也都乖乖地跳了下去。
很多觀眾或許會覺得那個媽媽很糟,嗯,是還滿糟糕的。然而她卻又是無庸置疑
地愛著她的孩子(至少導演是這樣告訴觀眾),那又該怎麼解釋呢?
追根究柢,愛是一種需要。需要向他人所求愛情,也需要他人向自己索求愛情。
在愛情裡,那個需要與渴望使人充滿力量與勇氣,作出許多勇敢的事,然而勇敢
堅強的背後,卻是更巨大的脆弱。我們總是需要一些什麼,無論那是甜膩繽紛的
溫柔鄉或者溫暖平穩的懷抱。
然後或許,又是出於類似的需要而出走。
對我而言啦,所謂真正的愛情,大概就是對於心靈深處幽微角落的細緻填補。在
外表上,或許免不了要互相傷害,但是在那個最關鍵最核心的地方,卻又能夠在
彼此身上獲得滿足與安慰。
何必諱言呢,其實那是一種欲望啊。不管是哪一種愛情,都是有著自私的成分在
其中的。
本片的結局,媽媽還是離家了,但孩子帶著眼淚原諒了她同樣帶淚的懺悔;爸爸
在孩子面前無意之間的示弱與挫敗感又促成了孩子原諒他的父親。某種程度上我
覺得這是接近於我的想法的。那個聰明纖細敏銳的小男孩,其實是如同他的父母
那般需要愛情的。
這個故事當然是溫暖的,可是那個溫暖的火花,照映著的卻是無止境的空虛與寂
寞。身處其中,也就只能盡力地保護自己了;然後等到累積起了足夠的勇氣,再
勇敢地拋下自己身上的武裝,努力克服自己的種種心病。
然後坦誠的、熱烈地、故作鎮定地,好好的去愛一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