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萬長說,如果真的一黨專政,新加坡是典範。

        要嘛,就是他老兄搞不清楚新加坡是什麼德性,要嘛,就是像馬先生把
青年軍跟共青團類比一樣,沒有腦子。

        臺灣人對於新加坡常有一種莫名的崇拜,大約覺得那個國家是亞洲的人
間樂土。該國在台灣的名聲之好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對於其政府廉潔
有效率、都市規畫良好、民生富裕、人民奉公守法、甚至領導人英明神武都
在臺灣人崇拜的範圍以內。


        可是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呢?

        話說我若干年前去新加坡走馬看花地玩了四天,離國時正是第一家庭的
醜聞在臺灣全面爆發,阿扁聲望直探谷底的時候;在登機門拿了航空公司提
供的早報,我娘還講說搞不好四天後回來台灣已經變天了。結果一年多過去
,雖然現在民進黨政權似乎已日暮西山,不過至少還是在當家。

        回來後一直想著要寫遊記,結果一如往常地沒有下文,但是當時的一些
感觸還是存在。最近聽到蕭先生這番談話,總算覺得有了點感覺,決定下筆
寫點東西。不過可能也已經談不上是遊記了。


         首先要說的是,新加坡不是一個「華人國家」。

        不是吧?有人說。新加坡全國有四分之三以上是華人,臺灣人去到那邊
「講台語嘛欸通」;《小孩不笨》裡頭那些老老小小一個一個中文閩南話都
溜得很,還「林盃」來「林盃」去的;更別提人家上至開國元勳下至今日總
理都是華人(其實是一家人XD),怎麼不是華人國家?

        那麼聽聽他們的國歌吧:http://0rz.tw/033y2

        聽不懂在唱什麼?很正常,因為這是馬來文:http://0rz.tw/513Bm

        為什麼國歌用馬來文唱呢?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國語其實是馬來文。依
照新加坡當局的說法,馬來語是「法定國語」,英語則是「法定行政與文書
用語」,另外有華語(臺灣的國語)以及印度的淡米爾語(Tamil)兩種被認可的
「通用語言」。

        所以新加坡打從建國以來,就不曾把自己的國家視為華人國家。他們的
人民大多數是「華人」沒錯,但是也就只是這樣而已。新加坡自馬來亞聯邦
獨立之後,當局不希望刺激原本已經很緊張的種族矛盾,挑起對立,對於居
少數的馬來人、印度人,他們仍保持相當的尊重,也因此絕口不提自己是「
華人國家」。後來証實這確實是真知灼見,新加坡的種族問題一直不很明顯。

    (附帶一提,李光耀李顯龍父子雖然是總理,但是新加坡真正的國家元首
其實是印度裔的總統那丹Sellapan Rama Nathan,不過在議會制的新加坡,
總統也沒多大實權便是了。)

    我在新加坡時,去了Sentosa一個叫"Images of Singapore"的地方。那
是一個類似博物館的單位,以多媒體、模型、蠟像......展示新加坡的歷史
與國內各民族的文化。正式參觀之前會先有一段小小的聲光表演,影片中有
個華裔的小女孩講了一段故事,說她的爺爺當年和他的三個朋友(分別是歐洲
人、馬來人與印度人)從四方帶著風來到了一個島嶼,在此生根、經營......
這個故事搭配上設計得頗好的各種音效與情節,變得極其動人。


        (但頗堪玩味的是,那個故事是用英語說的。)

        欣賞了表演之後就可以入館參觀了。平心而論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展示
館,展覽的內容相當有趣。展廳的第一部分是新加坡歷史,參觀動線始於一
片熱帶雨林,還附有蟲鳴鳥叫的音效;然後慢慢變成了馬來人的小漁村,接
著萊佛士(Thomas Standford Raffles,新加坡版的哥倫布?XD)登上這座小
島,新加坡「開城」。然後,這裡因著地利而逐漸發展,成了各色人種交融
的大商阜。

        第二部分則是新加坡文化,其實也就是把他們四大文化的各種節慶都放
進來展覽,也放了新加坡庶民生活的展覽。展廳盡頭是一座大廳,新加坡的
國旗、標語與紅白色系的裝飾佈滿整個房間,大銀幕上放送著即將到來的國
慶日(8月9日)慶典的宣傳。原來這裡還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啊!
(笑)

        其實由此,大概就可以推敲出新加坡政府希望塑造的國家形象,以及灌
輸給人民的國家意識是什麼樣子了: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人都是新加
坡人,我們有多元而豐富的文化。看在我這個臺灣人眼裡,不禁覺得有一點
兒感動。



        嗯,真的是這樣嗎?

       烏節路(Orchard Rd.,這應該算是新加坡版的忠孝東路)上有家新加坡
最大的Mall,名曰「義安城」;大樓裡除了很誇張地擺了整間Sogo,還有家
滿有規模的「紀伊國屋」。既然自命為愛書人,自然是要進去逛逛。


        走了一遭,整間書店4/5以上全是英文書,從小說到學術書籍再到各種
流行時尚報刊雜誌,清一色都是英文的。繞了半天才發現中文書區很可憐地
跟日文書(日商嘛)擠在一起,架上幾排的小說、散文,然後就是吃喝玩樂天
相命理名人軼事,其中90%以上是台灣出版,剩下的則由中國大陸與香港去
分。至於淡米爾文跟馬來文的書,歹勢我還真的沒看到。

        所以我們知道了,新加坡非但不是「華人國家」,還是個徹底的「英語
系國家」;不是只像香港人一樣「英語好」喔,而是整個國家基本上用的都
是英語。其他語言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去逛他們的書店,可以輕易地發現當地人(或者說,當地有讀書的人)的
閱讀習慣,其實是跟英美(而非臺灣、中國甚至馬來西亞......)同步的;他
們國家的書店跟萬哩之外洛杉磯的Borders沒多大差別,他們那邊的人自己寫
書也都是用英文,而對自己的母語不甚了了。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新加坡的各種角落:新加坡的MRT上從來只有英語的
廣播,車站裡也只有英文的標示;新加坡的電視頻道大多也都講英語,觀光
景點的路標和手冊也都是以英文寫就。新加坡小孩在學校裡學英語,老師們
也都以英語教學,至於其它那些「母語」,一週幾堂選修,還要你先把英文
學好了才能學。華裔的小孩,有一大部分其實對華語根本不熟悉。


    不過事實上,新加坡的華人的「母語」應該要是潮州話、閩南話、廣東
話......而不是所謂「華語」(君不見香港人都是講廣東話的嗎);然而新加
坡的華語電視台與廣播電台,大多狀況是聽不到這些「方言」的。我在飯店
裡看到他們播「飛龍在天」,就都是國語配音的版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
政府大張旗鼓要求華人「講華語」,嚴格限制方言在媒體上出現。所以你看,
《小孩不笨》裡會罵「林盃」的只有那個賣肉干的Mr. Koo,那幾個小孩不
是講英語就是講「華語」。

    馬來語的電視節目我還看過一次,淡米爾語我就聞所未聞了。



        對新加坡人而言,建城兩百年以來最大的災難與恥辱似乎是太平洋戰爭
時的日本佔領時期。"Images of Singapore"館內就還展出了幾個在佔領期間
搞反日活動的人物與他們的事蹟。

         Sentosa島的另一重要景點"Fort Siloso"是一個很有歷史的要塞,位居
新加坡港口外的戰略要地,扼守新加坡城的安全。要塞盤據了海角的整座山
頭,範圍非常之廣,各種營房設備一應俱全,無怪乎當年英國佬自認新加坡
固若金湯,以為日本人無法輕易得手。

        最後日軍穿越了馬來半島茂密的叢林,直接從半島的那端殺向新加坡。
英國將軍灰頭土臉地在汽車工廠的倉庫裡向日軍投降,苦心經營的要塞毫無
發揮的機會便淪入敵手,太陽旗在這座城市頭頂上飄揚了四年。


        今天這座要塞被改裝成另一個展覽館,主要的內容是日本佔領新加坡的
歷史以及佔領期間的反抗運動,還有日本當局的高壓統治乃至於收容歐洲戰
俘(包含平民)的集中營生活,更別提「死亡鐵路」......

        1945年日本投降,英美盟軍派員到新加坡受降,自此新加坡重獲自由。

        啊?所以就是又回去當英國殖民地啊。這樣叫作「解放」喔?

        新加坡人對於英國的殖民統治的評價大體上相當正面;這個殖民的歷史
是一個開拓史,是新加坡「建國」的過程,就有點像是早期的美國人看待獨
立前的殖民時期那般。相形之下,日本人雖然打著「大東亞共榮」的旗號,
但也就是個入侵者罷了。不過,英國殖民時代的「開拓史」是否還有什麼是
被掩蓋在後頭的呢?我這新加坡史的門外漢便不得而知了。



        新加坡是個很舒服的城市。

        從樟宜機場到市區的「東海岸公路」兩旁花草扶疏,由於總量管制汽車
牌照的數量,一路上路況都十分良好。隱藏在茂密的路樹後面的是一條條小
徑,通往各個社區。在新加坡的市郊,絕對沒有把家屋大門正對著大道的事
情,社區道路與大道的區隔與定位分明,全無混淆。社區的環境來說,各種
公共設施大致齊備,每個衛星城市都有獨立的生活機能,而且綠化一般都作
得很好。這樣的都市計劃著實是很有遠見且用心的。台北四處鑽來穿去漫無
道理的巷弄在此極少出現。

        市區的街道普遍來說不算太寬,但基本上也隨時保持暢通,人車分道也
非常確實,是對行人很友善的步行環境。市街建築稱不上獨特但是多半乾淨
整齊,有些並帶有南島風情,橘瓦白牆,看去相當清爽。



        理論上這種市街非常適合閒逛,適合隨意地在此消磨一個下午,反正新
加坡是四季如春的赤道國家,漫步街頭豈不樂哉?

        我走了一次就覺得不好玩了。原因無他,實在太無趣了。

        除了烏節路和幾個觀光區域,新加坡的街上極少有商店,連便利商店都
沒幾家。一般的住宅區不允許設置店鋪,消費活動都集中在滿布全城的Mall
裡頭。我隨意走了幾家的經驗,發現裡面大多都是Starbucks、麥當勞、Nike、
Giordano的排列組合,再外加一家超級市場。除了某幾家觀光景點級的商場
偶爾會有些有意思的東西,其他的都長得千篇一律。至於夜市之類的東西,
唉,得了吧,比百貨公司美食街還昂貴的觀光夜市有啥好玩的?

    老巴剎(Lau Ba Sat)是目前東南亞僅存規模最大的維多利亞式鍛鐵建築,
1894年建成時是新加坡的菜市場,現在則改成「小販中心」,主打各種庶民
風味的料理。


    聽起來不錯,慕名而去。結果發現跟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幾乎沒有差別,
清清爽爽乾乾淨淨,但也無多大特色,所賣料理口味也無甚可取。不如去牛
車水、小印度等地還比較道地。

    這就是新加坡的風格,一切井然有序,規畫良好;所有環節有條有理,
大家都乖乖守規矩。但是,很無聊。在這裡沒有西門町式萬頭巑動的瘋狂場
面,烏節路的百貨公司後頭也沒有如忠孝東路巷中遍地長出的特色小店,更
無觀光客當地人打成一片招搖過街的夜市。一方面,我想固然是政府強大的
公權力管制的結果,二方面,我想,也是因為新加坡人太「乖」了,沒有動
力或興趣去搞些有的沒有的名堂。



        最後一天的早上去「濱海藝術中心」,也就是那兩顆長得像榴槤的新加
坡新地標。(http://0rz.tw/2a3Bx ,點選右邊的「圖片集錦」)

        非常有特色的造型,如今已是新加坡觀光當局強力推銷的景點,也代表
新加坡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資與正視。前些年這座中心落成時,同時還傳出
新加坡當局宣傳要改良"Singlish"氾濫的狀況,發起運動鼓勵國民講「標準
英語」的運動。

        兩相對照,其實也滿諷刺的。

        「投資」文化產業,其邏輯大概是覺得文化產業可以賺錢,所以假如像
蓋工廠般地「投資建造」一座劇院或音樂廳,我就可以「生產」文化,然後
就可以賺錢了。「大榴槤」讓我想到的,大概是這樣的印象。我站在它門外
時,除了覺得它造型很炫,實在無法將它與「藝術殿堂」的形象連結。謝天
謝地現在台灣還不至於淪落至此。

        說白了,我無法相信一個政府定義一切生活方式、道德、文化價值的國
家,有可能產生真正偉大的文化:我說的不只是大藝術家之類,也是一群具
有文化素養、文化觀念的人民。如果沒有真正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刺激,那麼
又怎麼會意識到世界上諸多文化的豐富性與美好,又如何由中萃取出屬於自
身的價值呢?那麼,又怎麼能真正的了解「自己是誰」呢?

        我們稱羨新加坡的種種成就,我們有許多地方應該像這個國家學習。但
絕對不是去學人家以一家之言壟斷所有的價值、遮蓋其他的聲音;也不是去
學習人家溫馴乖順、安身立命的生活情調。我們曾經是這樣的國家,但未來
我們不可以是這樣的國家。

    所以,蕭先生,我身為一個臺灣的公民,我必須告訴你:我不想當新加
坡人。我也不要一個如新加坡那般的政府來「照顧」我。蕭先生,我想這次
你是開錯藥方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iota 的頭像
    Lopiota

    季風帶雨浥鵑城

    Lopio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