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一:受訪人資料
陳耀華先生,民國12年(1923)生於廣東省潮州汕頭,現年八十三歲。
少年時期曾移居香港兩年,於民國26年(1937)定居於上海公共租界區。陳先生在上海度過他的學生時代,歷經淞滬戰役、太平洋戰爭。民國34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
民國35年透過同鄉介紹,自上海來台,進入台灣糖業公司服務。先後任職於台糖公司屏東糖廠、溪洲總公司、小港糖廠以及高雄副產品加工廠。民國56年離開台糖後曾短暫前往新加坡供職。民國57年,回台進入中國石油公司,擔任技術行政工作,直至民國77年退休。
目前陳老先生定居於台北市信義區,但一年中有半年時間旅居美國舊金山。
附錄二:台糖公司簡史
台灣新式製糖工業,起源於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所屬、1902年開工生產的「橋仔頭第一工場」。其後日本資本大量投入台灣地區的蔗糖生產,新式工廠在全島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同時也設置了糖業研究機構、糖業鐵道等相關設施,使製糖業成為殖民時代台灣經濟的重點產業。
光復以後國民政府隨即著手展開監理、調查、接收工作,於民國35年4月成立「台灣糖業接管委員會」執行接管,並且在虎尾、屏東、麻豆、新營成立四個分會,即後來台糖初期四個「區分公司」的前身。同年5月1日,於上海成立「台灣糖業公司」總公司並在台北設立辦事處,為經濟部屬國營事業;9月1日接管委員會解散,台糖公司正式接手台灣糖業的營運,第一任總經理是沈鎮南。
35年接收時,台糖總共擁有四十二座糖廠,幾乎都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的破壞。其中除了花蓮「壽製糖所」直接廢棄以外,其餘四十一座都陸續恢復。然而依據經濟部的評估,台灣糖業在日據時代過度發展,供過於求,於是台糖又開始新一輪的關廠計畫;民國38~66年間,台糖共撤除了十八座糖廠、六座酒精廠;鳳梨工廠、澱粉工廠、副產加工廠、農化廠各一座。
在台糖最為風光的時代(民國40年代~50年代初),台糖為台灣貢獻了大半的外匯收入,替台灣的工業化與產業轉型打下了基礎。但隨著時代變遷,製糖已不再是昔日的黃金產業。
民國50年代台灣糖業已經開始萎縮。民國72年烏樹林糖廠和高雄副產加工廠關閉,其後二十年間,各糖廠陸續廢除,至今台糖的砂糖事業部門只保留了三個製糖工廠、一個煉糖工廠、兩個液糖工廠及一個特殊糖工廠。(民國94年12月)
而台糖近年也開始積極進行跨業經營,投資量販、便利超商、加油站、生物科技產業、農場經營……等領域,並且在其中一些方面得到了不錯的成效。今年12月19日台糖總部遷至台南,是該公司近來較為人知的變革舉措。
附錄三:參考書目
《二十五年來的台灣糖業》(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印,民國60年5月)
《台糖三十年發展史》(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印,民國65年5月)
《台灣百年糖紀》,楊彥騏(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民國90年7月)
《台灣鐵道印象》,洪致文(台北,南天書局,民國87年5月)
在這裡補充一段未見於本文的小故事。
根據我娘的說法,二二八事變時糖廠裡一批本省員工把包括陳先生在內的外省人捉了起來,關進一幢倉庫中;他們威脅要將倉庫點火,聽似驚險,不過總之是沒發生什麼事。
後來國軍登陸鎮壓,這下子兩邊角色互換了。帶隊的國軍指揮官本來打算將那些員工槍斃,但是在那位被關進倉庫的外省廠長力保之下,這些人都保住了性命,然後安穩地繼續在糖廠工作,直至退休。
詳細狀況是如何就不清楚了。陳先生在訪談中並沒有提到這件事,不知何故,他在講到二二八時的態度顯得有一些曖昧(這應該在訪談紀錄中可以看得出來吧?),我也不好多問這件事的確實性。就寫出來當做一段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