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洛杉磯的Chinatown,位於距離Downtown不遠的東北側,如果從Union Station搭Metro Gold Line,僅僅只有一站的距離。1930年代以前洛杉磯的華人主要是聚集在今日Union Station一帶,而今日的「華阜」原本稱為Little Italy,望文生義,可知本是義大利人聚居的地方。後來因Union Station工程,而將本區規劃成新的華阜。

    故事還有很多,但是都已不是我所熟悉的範圍了。走出捷運站以後,再走一段上坡路便是華阜的主要街區。那一帶今日已被洛城市府劃定為Downtown的主題觀光區之一,街上四處可見中英文對照的導覽標示。不大的範圍中散落著許多頂著中式屋頂的建築。這是個紅色的城市。

    衰老的紅色城市。

    洛杉磯的華人移民早期是以潮州一帶的廣東人為主,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本地的華人人口開始迅速膨脹,到了現今的Chinatown出現的時候,洛杉磯的華人社群已經相當地有規模。

    在「孟歐之風」牌樓下的廣場,有著孫中山的坐像。他曾經來洛城宣揚他的革命理念。現在他正坐在整個華阜的中心,曾經為他感召的人們的兒輩則從他眼前走過,然後消失。

    街上輕易可見中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老僑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向她仰首,她也就這般在此地飄揚。而在世界各地飛揚跋扈的五星紅旗在這兒卻只能退縮在小巷中。國際現實在此地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於「中國」的信念。於是便構成了一個彷彿停滯的奇異時空。

    我的一位老師Marcos說,洛杉磯是個make dreams come true的偉大城市;或許正是如此吧。但這紅色的城市,卻也因此顯得蒼白而衰頹。於是這裡出沒的身影非老即小,除此之外便是來此覓食的洋老饕與討生活的越南人。

=========================================================================

    華阜與華阜的中國人們在這樣的荒涼中逐漸老去,但洛杉磯還迎來了另一批中國人,就在這城市東邊的San Gabriel Valley 地區。

    1980年代,東亞的繁榮方興未艾,而新一代的移民潮便於此時湧現。指是這次來的不再是到新大陸討生活賺美金的歹命人,反而是帶著滿口袋的港幣、台幣,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均很可觀的「新唐人」。他們不再像老僑們蝸居於狹小陳腐的華阜,而
是選擇了一片新的土地建設自己的家園。

    最具代表性的的城市是擁有約六萬人口的「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 City」,它在華人圈中還有另一個簡單明瞭的稱呼:「小台北」。

    「小台北」其實是個很典型的美國式新市鎮,它的發達依賴著大洛杉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這類的市鎮總是這樣興起:高速公路通過、設了交流道;新的移民自市區向都市外溢出;開發商大舉進駐;人們開著車子往那些地方集中......也就如同大洛杉磯各地的城鎮那樣,它有著筆直寬敞的大道、低矮的小公寓和附帶小庭院的美式平房住屋、Mall......差別在於幾乎每一面店招上寫的都是中文字。在景觀上,它絕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台北。

    「小台北」雖然一點也不像台北,但是台灣人在這裡還是會感到相當有親切感。珍珠奶茶店、剉冰店四處出現,賣魯肉飯、炒米粉或者燒餅油條的也都找得到;這裡的「大華超市」賣的東西與台灣的超級市場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一模一樣的,從脆笛酥到黑松沙士、愛之味醬瓜、統一麥香紅茶應有盡有;幾乎所有台灣、香港正在上演的偶像劇都可以找到全套DVD,也有當紅的日劇韓劇──當然有繁簡中文字幕;就在我要回國的那天,五月天才剛抵達洛城,要展開它們的海外巡演......

    「小台北」的人們有些地方其實很像我們在台北看到的人;他們操著國語、閩南語、粵語,他們在商場中揀選著各種貨品,他們上館子吃牛肉麵,他們在泡沫紅茶店看整個下午的漫畫......他們也在此成家立業,帶著雄心壯志與自信在新大陸努力工作,也用力地享樂。就如同台北街頭的人們一樣,充滿朝氣。

    「小台北」不是觀光名勝,也不會出現在大多數的旅遊手冊,但是它卻讓在大洋彼岸生活的台灣囡仔有了一種依歸與鄉愁;無論他們是不是住在這裡,他們總要在空閒的時候來此一遊,嗅一嗅熟悉溫暖的氣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iota 的頭像
    Lopiota

    季風帶雨浥鵑城

    Lopio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