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於《明道文藝(校內版)》371期,2007年2月號)
從一所大學校,到另一所更大的學校
從明道這個大學校,來到台大這個更大的學校,已經一年了。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到台大,在寬廣的椰林大道上徐徐而行,只覺得這個學校真是大。是啊,129公頃,實在是不小的吧。
但是大學的大,最重要的並不是硬體設備或者校地面積的大,而是一種格局的大。上大學,它的意義可能是「第一次長期離家」、「第一次過宿舍生活」、「第一次必須自己照顧自己」……當然,或許還要加上一個「第一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作息時間」。
選自己想選的課、打工、參加社團、系隊、加入系學會、談戀愛……從領到嶄新的學生證的那一刻起,你的時間將不會被排的滿滿的課表決定、安排,所有的時段要做些什麼,你自己做主。「如何安排有限的時間」從此成為了一個重大的課題。
嗯,請別嫌麻煩。我想這就是大學之「大」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在這裡,學生必須學會自主,而不是等誰來把功課表進度表之類的東西餵給你。在大學你的想法是受到尊重的,你的決定與你的作息受到的干涉遠比以往少的多:你要開始當一個大人。
大學的「大」,另一個重點在於它能夠包容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你和你的同學們很有可能過著截然不同的大學生活,你的老師們對於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解釋;翻開社團名冊,你會發現一大堆想都沒想過的社團名稱:研究科幻作品的有之、研究如何做蛋糕的有之、研究如何投資理財的也有之……又或者你可以看看與你一同求學的同學們,說不定你四周正坐著一群能人異士也說不定。
比起單調的中學生活,應該有趣多了吧?不過在此時,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我們想在大學得到什麼?
What do you want?
這是個很多人沒有好好想過的問題。
如果你沒想過這個問題就來唸大學、或者你在大學裡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真的很可惜。
正如同之前講的,在大學你可以決定的東西比以前多了很多;可是相對的,該負擔的責任也重了很多。無論是考進了你不喜歡的科系,或者因為選課沒選好而被迫重修、延畢,或者因為忙於社團(或其他事情)而耽誤了自己的功課……哎,「各人造業各人擔」,自己看著辦。
所以這個問題就變的非常重要了。有些長輩可能會告訴你,上高中為的是考大學;於是也許高中時代的努力就是為了「考大學」這個明確又實際的目標。那上了大學之後呢?有不少人「拔劍四顧心茫茫」,突然不知道該做什麼了;也有些人進了大學之後赫然發現原本以為會很喜歡的科系完全不是自己想像的樣子;而也有的人則是考進大學之後隨波逐流,不問世事。
關鍵在於,忘了停下來想想看自己想要些什麼東西,以至於做出了一些粗糙的抉擇。所以我想在這裡奉勸各位學弟妹們,腦筋必須要多轉轉、動動,別讓別人替你決定你的將來。
怎麼做呢?學弟妹們可以和在大學的學長姐們連絡、接觸,也可以詢問學校老師的意見,當然也可以去參加各校系主辦的營隊。此外,由國科會主辦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是一個可以幫助你們理解各學科的很好的管道。
「人文營」於每年暑假舉行,一般來說會安排兩週的課程,範圍則橫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各種學科,幫助高中生認識這些學科的內涵。無論你讀社會組或自然組,有機會的話不妨考慮參加這個活動,會很有收穫的。
關於我的抉擇
去年指考成績出來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考了個可以「志願隨我填」的成績,何其幸運?不過最後我填了個許多人眼中的「冷門科系」,想當然的也因此被許多人問道「為什麼」?
在我將要填志願的那個晚上,我媽有意地和我「辯論」了一場:她問我要不要填個「熱門」的科系。其實她的目的並不是要說服我,而是想確認我是不是真的想走歷史這條路。
雖說我一直是以歷史系為目標而努力,但是事到臨頭,我才覺得自己過去實在把事情想簡單了:我能確定這幾年中歷史仍和我以前想像的一樣有趣嗎?我能確定自己對法、商…真的沒興趣嗎?我能……?
結果我還是成功地「說服」了我爸媽,讓他們能安心的看自己的兒子去念歷史。我當時告訴他們,我不喜歡法學院做學問的方法,也不想拼國考;我不想只在大學學到一些往後養活自己的「技藝」,而且「冷門科系」的「出路」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少。
後來我在大學裡和一些讀法商的同學也有所互動,根據這些相處經驗與資訊,我認為我的決定沒有錯。並不是說讀法商不好,只是它們實在不適合我。我想說的是,讀熱門科系並不很了不起,讀冷門科系也大可不必故作清高,最重要的是:這門學問是不是真正適合你的東西。
眾說紛紜:歷史系
來講講歷史系吧。
歷史這東西大家都不陌生,畢竟這是從小學念到高中的東西;課本之外,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聽過一些歷史故事,也許有些人還滿喜歡的。事實上,「喜歡聽歷史故事」正是不少歷史系學生會選擇歷史系的重要理由;此外,不少人對歷史系課程的既定印象是「反正就只是把書背完而已嘛」。
但是在歷史系的課堂上,你會發現老師們幾乎是不講故事的;而且,「把書背完」在歷史系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
對史料的判讀與解釋是歷史系專業訓練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我們在這裡所學的並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應該是「怎麼發生的」;而要判斷「怎麼發生的」這個問題,則需要大量的資料佐證、輔助。所以歷史系的授課並不是在「說故事」,
而是教授們在告訴學生「我怎麼去讀這個故事」;閱讀史料、整理史料,則與記憶、背誦的境界天差地遠;另外最實際的狀況是:所謂「史料」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不可能「背下來」,更何況背下來之後若不會處理,一切也是白搭。
總而言之,歷史系的「歷史學」與在中學裡讀的「歷史課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歷史學不是死背,而是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歷史系敎給我們的並不是「歷史知識」,而是「如何理解歷史知識」。所以讀歷史系的人,記憶力並不重要,反而很需要想像力。
歷史系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沒前途」。歷史學的訓練雖然不會告訴你如何賺錢,但是在各行各業都相當受用。例如有一項數據是:近年來投入新聞工作的年輕人中,政大新聞系畢業生與台大歷史系畢業生的人數幾乎相等,因為歷史系的學生論述與文字能力都相當的好,新聞傳播業很喜歡用歷史系的學生。事實上,現在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歷史系學生的身影。
近來有個名詞叫做”Public History”(大眾的歷史學),意思是說,歷史學除了放在學術殿堂裡研究,也應該要能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與一般人的生活產生關聯:故事書、紀錄片、電影、連續劇、博物館的主題展覽、歷史小說……嘿,所以誰說讀歷史沒前途?
歷史系的另一個特色是他的必修學分非常少,選課的自由度比其他的科系大了許多。因此系上同學們有不少會選擇雙主修或輔系,也會選讀其他科系的課程,廣泛涉獵,充實自己的學養與能力;不過也因為大家都修不同的課,同學之間相處的時間與機會比較少。
我看歷史
如果要說我在歷史系一年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我想應該是「謙虛」吧。
台大的學生可說是「天之驕子」,畢竟一年十多萬考生,只有三千人能進入這個窄門,做為這三千人的一員,能不驕傲嗎?於是在這座校園裡面的人們,多半顯得信心十足、神采飛揚,也格外地自我中心。
然而在讀歷史時,我不禁驚訝於這門學問的深度與廣度,它有著無限多的研究題材與資料,一生中可以將其中一種主題融會貫通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更別說想成為學貫古今中外的「大師」是多困難的事了。
(事實上,光是讀書就一輩子也讀不完了不是嗎?)
所以在無垠無涯的歷史學海之前,我不得不由衷的感到謙虛。在歷史學的世界,沒有任何事是「理所當然」的,每件事都有其發生的原因以及背景,在嘗試去理解這些的時候,我們必須設身處地的用當時人的眼光解釋問題,而不能只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看過去,而要做到這個正需要一顆謙虛的心。
這樣的態度,在一生當中,應該都很受用吧。
我認為在大學裡,要學的並不需要是未來賴以維生的「技能」,或許更應該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大學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處世之道,也影響了一個人的器度與格局;所以上「好大學」是重要的,無論是校園的氣氛、學風、同儕的素質……都有其差距在。
Be Yourselves
大學生活是一個新鮮有趣的經驗,也應該會是日後難忘的一段歲月;要如何度過這四年(或者更久),就看自己要怎麼做了。四年說短不短,但卻倏忽即逝,如果沒有好好把握一生中最自由燦爛的一段時間,是很可惜的。共勉之。
- Sep 10 Sun 2006 00:43
抉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