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影導演來說,「歷史電影」也就是ㄧ種表達其歷史觀點的手段。歷史電影所傳達的訊息,其實也就是導演或著編劇對事件主觀的想法。是否要全盤接受,恐怕是要慎重考慮的。
在片頭,史東剪輯了許多記錄片。這些紀錄片的主題是在點出對「怪獸」的批判。所謂怪獸也就是國家力量與軍火工業的結合,艾森豪在1961年初的告別演說中,所謂「軍事工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指的就是這一概念。
也就是說,由這個地方開始導演就已經在暗示「怪獸」就是電影所要討論的焦點了。
這麼一隻「怪獸」的巨大身影隨著電影情節的進行若隱若現:證人一一離奇失蹤、死亡;與X上校神秘的會面;檢察官辦公室遭監聽……在在顯示國家機器的無孔不入。 民主主義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人民為主」。政府機關只作為代理、管理機構而存在,國家的主權理應是掌握在人民手上的。當一個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背離了這個原則時,等於是立國的基本價值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時候就得有人站出來說話了。 史東質疑,國家機器與軍火工業的結合主掌了國家與其治下全體國民的走向;利益團體為了私利行刺代表人民的行政首長……人民的力量蕩然無存。政府權力的放大化嚴重壓縮了人民的自由。 然而我們要注意的是,電影中所描述的情結、推論,都只是奧利佛史東導演的觀點。以歷史學者的角度來看,史東的見解其實是很偏頗的。 舉例來說,史學界普遍認為美國投入越戰的問題,並不足以成為政府高層與軍方主導暗殺甘迺迪的主因。事實上,有資料顯示,在甘氏主政時代,美國政府就已經準備投入越戰了。繼任的詹森不過是蕭規曹隨罷了。史家並且推測,即使甘迺迪沒死,在當年的冷戰氛圍中,美軍仍不會撤出越南。 那麼,要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或者更進一步說,該如何看待歷史電影呢?
正如前面所說,歷史電影所呈現出來的史觀,代表的是導演與編劇的觀點。導演透過影像傳遞他想要傳遞的訊息、觀念、意識形態,觀眾不應該照單全收。 現今社會,資訊傳播的速度已經相當迅速,傳播的方式也日新月異。電影在提供人們休閒娛樂之餘,也是一種重要的資訊傳播管道。或者說,「媒體」。 好萊塢,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電影工業中心,同時也是美式文化的擴散中心。好萊塢電影的輸出代表著美式消費文化、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輸出。這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觀決定了媒體運作的模式與方向。因此也可以說,「好萊塢電影」不論其劇情、內容如何,實際上都有著幾乎一樣的「靈魂」。 在JFK這部電影中,主角加立遜檢察官在調查過程中不斷地遭遇險阻:國家機器的壓迫、媒體的污名化、家庭成員的不諒解……不過主角仍然持續調查行動。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加立遜實際上正符合好萊塢式的英雄形象。雖然說本片的劇情內容與激烈火拼的警匪片或戰爭片大異其趣,但是構成劇本或人物特性的元素是大同小異的。
並不是說奧利佛史東在電影裡大搞美式英雄主義不好。史東對這段歷史再怎麼有創見、再怎麼天才洋溢,他終究還是好萊塢電影圈子的人物。他的作品不是紀錄片,是商業片。既然是商業片,自然要迎合大眾的胃口,玩弄幾下英雄主義伎倆自是無可厚非。
不過真正的關鍵在於,當我們習慣了好萊塢式的歷史詮釋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去從中找到比較貼近歷史真實的部份? 拍攝歷史電影是一種把歷史事件商品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對某些人、事、物加以美化(或醜化),情況如果太過嚴重,歷史的真實面就被壓縮了。 好萊塢電影的觀點,在經過編劇、製作、特效的層層包裝之後,外銷到全世界去。當人們不疑有他地接受了電影觀點之後,電影「意識形態輸出」的任務也就大功告成了。
不知道史東本人是否也對此感到不當,所以才在片尾打上了這麼一句話: Dedicated to the young in whose spirit the search for truth marches on. (獻給追求真理的年輕人) 意思就是:他自己也不能完全肯定片中呈現的觀點。既然他的觀點不一定是真理,那就讓其他有心人繼續去努力罷。 正如史東所言:「歷史只是序幕。」「忘記過去就會重蹈過去的覆轍。」或許從電影找到對過去教訓的記憶,才是導演拍下這部電影的真正原因吧!
留言列表